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

葉嘉瑩說《陶淵明飲酒詩》- 5


第十首
在昔曾遠遊,直至東海隅。
道路迥且長,風波阻中塗。
此行誰使然,似為飢所驅。
傾身營一飽,少許便有餘。
恐此非名計,息駕歸閑居。
    蘇軾說陶詩是〝質而實綺,癯而實腴〞,為什麼如此?就因為陶淵明有一種不與人爭勝的心理。杜甫寫詩是希望人知道的,他要把他的詩寫得美,寫得好,寫得〝語不驚人死不休〞;白居易寫詩追求讓不識字的老婦人也能聽得懂;可是〝淵明不為詩,寫其胸中之妙耳〞《后山詩話》,他只是把內心的感受寫出來。
    杜甫在《北征》說:〝夜深經戰場,寒月照白骨〞,在《悲陳陶》說〝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陳陶澤中水〞,他把戰亂中那些鮮血淋漓的悲慘景象都如實地寫出來了,同樣處於殺伐戰亂的時代,陶詩裡邊從來沒有正面描寫過這些悲慘可怕的事情,而把這些悲慘的現實情景都投影在自己的內心之中了。他一直是向內反省的,所以他的詩寫得這麼複雜這麼深刻,寫出這麼深厚的人生哲理。
    陶淵明自省,對於過去曾〝遠遊〞,參加桓玄及劉裕的軍隊,感到齷齪,但又是誰致使他把路走錯的呢?似均因飢餓所驅:其實,一個人在生活上真正必須的東西是很少的,所謂〝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〞,我以前走的那些路恐怕都走錯了,那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。所以,現在我要停下我的車,回到田園去隱居了。

第十一首
顏生稱為仁,榮公言有道。
屢空不獲年,長飢至於老。
雖留身後名,一生亦枯槁。
死去何所知,稱心固為好。
客養千金驅,臨化消其寶。
裸葬何必戀,人當解意表。
    戰國時代韓非子說:〝顯為名高〞、〝陰為原利〞,有些人覺得公開地追求錢財不好意思,所以找一些比較堂皇的理由,比如說為了你們大家好啊,是為了國家和社會啊等等,這是〝顯為名高〞;當然,也有人表面上好像是為了利,其實是為了名,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一種自私的慾望,陶淵明常常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反省、自己的思想,而這首詩他所反省的就是名和利的問題。
    顏回和榮啟期都是懂得〝道〞的人,但一個是〝屢空不獲年〞,生活貧苦,很年輕就死了;另一個九十多歲了,還常常挨餓。今天我們在這裡讚美他們,與他們有甚麼關係呢?不管是追求儒家的〝仁〞也好,還是追求哪一家的〝道〞也好,你不是為了追求之後得到甚麼報答,甚至也不是為了死後得到甚麼讚美;你追求,只因為覺得〝稱心〞,覺得那樣做會使內心感到平安快樂
     有的人就說了:既然追求名是空的;那麼我只要得到利就好了,做官我可以貪贓枉法,做人我可以養尊處優,但這樣就最好了嗎?陶淵明接者說: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過幾十寒暑而已,一轉眼就過去,就像一個過路的客人一樣。你把你的身體看得很重要,衣食住行都要選擇最好的,可是當你生死大限來到的時候,你那保養得很好的身體最終不是要腐爛,要化為泥土嗎?所以陶淵明最後說:〝裸葬何必戀,人當解意表〞;陶淵明說像《漢書》上所寫的楊王孫遺囑〝吾欲裸葬〞也沒有甚麼不好啊,何必一定要像大家那樣花很多錢給死人穿衣服呢?但是,其主張一定要裸葬嗎?不是的,而是希望能了解〝意表〞。

    〝意表〞用的是莊子的意思「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」《莊子˙外物》。就是說,只要你明白我的意思了,你完全可以忘記我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話,因為那是不重要的。〝裸葬〞不過是一種說法,你不要沾滯在這種說法上,所以,不要執著,尤其是名和利,你所要修的,是你內心的智慧、平安和快樂,是〝稱心固為好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