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葉嘉瑩說《陶淵明飲酒詩》- 8


第十六首
少年罕人事,遊好在六經。
行行向不惑,淹留遂無成。
竟抱固窮節,飢寒飽所更。
敝廬交悲風,荒草沒前庭。
披褐守長夜,晨雞不肯鳴。
孟公不在茲,終以翳吾情。
    所謂〝六經〞,就是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其中《樂》經沒有文字傳下來,所以有時候稱為〝五經〞。關於沒有樂經的原因有各種說法:有人認為它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亡失了:也有人認為它主要是音樂演奏,依附《詩》和《禮》而存在,沒有獨立的文字。
      光陰一天一天地過去,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接近不惑之年了,陶淵明本來是希望有所作為的,可是時代限制了他,使他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,即在事業上淹留無成,所能守住的就只剩下一個〝固窮〞的節操了;但是,許多人說〝固窮〞這個詞的時候其實是衣食溫飽,而陶淵明卻是〝飢寒飽所更〞,他不是偶而餓了一頓,偶而沒有衣服穿,而是經常挨餓,每年冬天沒有足夠的棉衣。他的草屋是處在四面八方風吹雨打之中,處在這麼荒涼的地方;晚上天寒地凍,只能披著一件粗布的衣裳盼著天亮,可是連雞都不肯鳴叫報曉,象徵了陶淵明選擇躬耕,真的付出了飢寒勞苦的代價。
    〝孟公〞藉的是漢朝被稱〝孟公〞的劉龔典故,劉龔有個好朋友叫張仲蔚,這個人〝隱居不仕〞,跟陶淵明一樣貧窮,他住的房子周圍長滿了荒草,但〝舉世無知者,止有一劉龔〞,在這世界上只有劉龔欣賞張仲蔚,懂得他為什麼可忍受貧窮也不肯出仕。陶淵明說當年的張仲蔚還有一個好朋友孟公,而我卻沒有一個理解我的朋友。〝翳〞本來是遮蔽的意思,引申為不能被人理解。
第十七首
幽蘭生前庭,含薰待清風。
清風脫然至,見別蕭艾中。
行行失故路,任道或能通。
覺悟當念還,鳥盡廢良弓。
    在中國古代講到作詩的方法,最早的就是《詩經》裡的賦、比、興。〝賦〞是直接寫出作者內心的情意,如上一首的〝少年罕人事,遊好在六經〞;〝比〞是以此例彼,用這一件事情來比那一件事情,如〝栖栖失群鳥〞;〝興〞是見物起興,當見到一種外物的時候,引起內心發生某種感動。〝栖栖失群鳥〞的鳥是作者意念之中的一隻鳥,是拿來做比喻的,是一隻概念化的鳥;本詩〝幽蘭生前庭〞的蘭花,卻是詩人院子裡現實的景物,在此則是見物起興;俗話說:〝木葉落長年悲〞,秋天草木黃落的時候年老的人就感到悲哀,那是從草木的凋落想到人的衰老與死亡,這就是由外界景物所引起的一種內心的感發。
    每個人天生下來品格性情都不一樣,至於花草樹木所表現出的風格情調也是天生下來不一樣的;蘭花的花朵不大,花瓣很纖細;它的顏色都很淡雅,它的美和香都是含蓄的,所以用一個〝幽〞字來形容;〝含薰〞是說蘭花的香氣是含蘊其中的,要等到清風吹過的時候,它才能夠被人們認識。
    〝蕭艾〞是雜草,蘭花生在其中,被雜草遮住,你根本就看不見它,也聞不到它的香味;可是忽然間一陣清風吹過來,拂開了雜草,就給了幽蘭一個脫露出來的機會,它的香氣也隨風傳出來。
    孔子說讀書人要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〞,可是陶淵明走來走去,忽然發現這條路不對了,怎麼竟和那些爭權奪利的小人混在一起了呢?所以只有〝任道〞,相信〝道〞,才能夠找到一條精神上的出路。〝道〞,各家大有不同,但總的來說它是宇宙天地間一種正當的道路,真正〝任道〞的人,是要如孔子所說的〝從心所欲不逾矩〞,就像魚游在清涼的水裡一樣,而那水是使你脫離煩惱憂患,使你內心充實快樂的一種泉源。
  韓信幫劉邦消滅項羽,最後遭到劉邦的誘殺,死前曾說〝鳥盡良弓藏〞的話,歷史殷鑒,陶淵明看清了仕道,及時身退,不做那宦海波濤裡的犧牲品。
    陶淵明這首詩,是從他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出發的,從外物感發的力量引起他感情的活動,而在感情的滲透之中,還包含著一種哲理的覺悟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