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老子-上篇第四章>:"道,沖而用之或不盈。淵兮似萬物之宗。.....吾不知其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",依照老子思想,天地、上帝、甚至整個宇宙均是由道所生。莊子又進一步闡述"道是無所不在",他用的比喻,讓前來請教的東郭子也瞠目結舌,他說:道在螻蟻、在稊稗(雜草)、在瓦壁(瓦塊)、在屎溺(屎尿)。這段話說明了"道無所不在"及"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"的概念。
<莊子-知北游>提到有關生與死的關係;"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....!人之生,氣之聚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 .... ",這段話意指,生死就如同大自然的歷程一樣,均是氣的變化,人的出生是氣的聚合,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讀到這裡,似令人更加迷惑了!如果人的產生只是因為氣聚氣散,那整個人生不是顯得很虛無嗎?當然不是,莊子的"氣化說"是完全體悟老子一貫思想的"道"。從整體的道來看,生死均在道中,細微如氣的程度似從未發生一樣,宇宙仍生生不息,萬物死而不滅,生命循環且穩定地持續下去。
話雖如此,但又有幾人在面臨死亡大關時,可以坦然以對呢?西方人對死亡的描繪,其中以"宴會結束"及"戲劇散場"最為浪漫,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看開,一方面因為死亡多半經歷病痛或傷害等痛苦的過程,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割捨世間的親情和所珍惜的關係。根據老子與莊子的思想,死後是否有靈的存在並非重點,而是應該把握活著的時候。
<莊子-盜跖篇>有一段盜跖對孔子說的話,特別精彩:"人上壽百歲,中壽八十,下壽六十,除病瘦死喪憂患,其中開口而笑者,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。天與地無窮,人死者有時,操有時之具,而託於無窮之間,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。不能說(同悅)其志意,養其壽命者,皆非通道者也。"
人與萬物的差別,在於可以領悟活著的意義。依照盜跖的說法,一個真正悟道的人,必然是懂得"悅其意志,養其壽命",也就是懂得讓自己的心思與情緒愉悅,並好好保養自己壽命的人。莊子的用意是,希望人應該先善待自己,先考慮自身的安危與苦樂,不要計較外在的利害得失,如此才可以"安其天年",且若人人有此覺悟,天下自然可減少許多紛爭。
(謹參考 傅佩榮談老子、原來莊子這樣說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