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

咖啡故事





        傳說阿拉比卡(Arabica)咖啡豆根源於東非的衣索匹亞高原,但是又為何有個阿拉伯的名字?原來咖啡的開展是始於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,當時他們稱咖啡為Gahwa,具葡萄酒(wine)的含意,因回教徒禁止酒精飲料,咖啡剛好可成為替代品;依據伊斯蘭神祕主義Sufi,咖啡可幫助信徒專注,使他們念經時達到酒醉般的高潮。到了十五世紀期間,咖啡文化漸流行於埃及開羅、敘利亞Aleppo、土耳其伊斯坦堡等地;不過,由於咖啡有類似酒精的效果,且咖啡屋漸成為文青喜歡聚會聊天、誦詩、玩棋,甚至批評時政的場所,使得當時執政者倍感威脅而曾施以禁令,在1623-40年間的伊斯蘭政府甚至還對使用者處以極刑;但最終在伊斯蘭學者努力下終獲解禁,嗣後隨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軍隊西征,以及經由海運,咖啡登上了歐洲大陸,當時歐洲還稱咖啡為穆斯林飲料,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方式很特別,由於咖啡味苦,會搭配小豆蔻(cardamon)或其他香料一起飲用。
         Arabica咖啡豆果實小,目前全球產量及消費占比最高(70%),衍生出的品種至少2000個。其口感柔順,味道豐富。另外屬於中型果實的坎尼弗拉(Canephora)咖啡豆,市佔率為25%,最主要的品種為羅布斯塔(Robusta),其苦澀多雜味,故大部分作為即溶咖啡原料。 
         英國廣播公司(BBC)最近有一篇報導,有關Arabica原生種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,未來可能面臨滅種的危機。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預測至2080年,Arabica原生種將削減85%,甚至達99.7%。因此,該團隊正與衣索匹亞政府合作設法移植保留更多的原生種,另世界咖啡研究機構亦設法建立Arabica咖啡的基因庫。原生咖啡產區(如上圖),主要沿著裂谷(Rift Valley)兩側及南蘇丹的Boma高原一帶,目前全球Arabica的主要產區,包括中南美洲、亞洲(印尼、越南)等,均是早期殖民時代所移植;原生咖啡樹種基因富有多樣性,有助於培栽與延續更多的品種;研究顯示,過去殖民地大規模所植的品種,基因不夠多樣性,只具原生種的10%,這也是植物專家擔心未來Arabica咖啡恐將滅種的原因。 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咖啡適合生長於熱帶的高地低溫環境,氣候變遷的結果使得咖啡樹種更易遭受蟲害;十八世紀後期斯里蘭卡咖啡園曾爆發滅絕的危機,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即擬改種賴比瑞卡(Liberica)咖啡品種,以取代Arabica;Liberica豆果實大,產量多,可是口感同樣不佳,據說萃取出來的味道像蔬菜湯。目前其主要產區在西非賴比瑞亞一帶,全球的產量占比僅5%。
        咖啡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中,大家通常最關切的是咖啡因,Arabica的咖啡因明顯較Robusta低,但有一項化學成分Arabica遠高於Robusta,是會促進膽固醇合成的咖啡白醇,太多會造成肝臟的負擔。

阿拉比卡Arabica
坎尼弗拉Canephora
生豆的形狀
略長,橢圓球狀
略短胖,半圓球狀
生豆的中央線
彎曲的S
直線型
豆味特色
果酸味
苦雜味
常見品種
至少2000個,常見有TypicaGeisha BourbonCaturraCatimorMaragogype
主要為Robusta

化學成分
Arabica
Robusta
咖啡因
0.9-1.2
1.8-2.5
蔗糖
7.0-9.0
4.5-7.0
綠原酸(澀味來源)
4.5-6.0
7.0-8.0
葫蘆巴鹼(苦味來源)
1.0-1.8
0.6-1.2
咖啡白醇
0.1-0.3
< 0.01

(謹參考  http://www.bbc.com/news/magazine-32736366 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