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過勞與憂鬱


近年來門診出現許多"過勞"(burnout or exhaustion)的病患,他們的症狀主要有強烈的疲倦感,做任何事都有一種沉重感(a sense of heaviness),但諷刺的是,他們只要一有空檔,卻又急於檢查自己的電子信箱或上線社群媒體,結果帶來的卻是更大的沮喪(emotional despondency)。
雖然這種心理與身體的倦怠所產生的嗜睡(lethargy)、注意力不集中(detachment)、麻木(torpor)、疲勞(weariness)、懶散(sluggishness)和憂愁(melancholy)等症狀,和所謂的"憂鬱症"(depression)很類似,但實際上是有很大的差別;過勞引起的憂鬱症狀是21世紀的新產物,是人生勝利組的一種文明病,而傳統的depression則是屬於人生的失敗者,他們一般伴隨自信心的低落與對周遭的仇恨與鄙視。
隨著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,職場上不斷崇尚"生產力",甚至有鼓勵所謂的"一周7天,每天24小時的服務文化(24/7 culture)";為了從工作表現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,因此隨時都處於一種"戰鬥或逃跑(fight or flight)"的狀態,日積月累產生了傷害身體的壓力賀爾蒙如:黑膽汁(black bile),一旦過多時就會使我們的體液流動遲緩,造成我們腦徑的阻塞,因而產生以上各種類似憂鬱的症狀。
其實在中古4世紀時,修道院中也發生過被認為信仰不堅,當時稱為"正午惡魔(noonday demon)"的症狀;修道士突然對工作無精打采,成天只望著窗外發呆,或只熱衷於與弟兄們閒聊,是不是與現代人無時無刻檢查電子社群動態的症狀很類似呢?
治療這些症狀可能需要因人而異,首先須找出造成個人能量(energy)喪失的因素,然後找出可以恢復的方法;例如有的人可以透過從事極限運動(extreme sports),有的人則是讀一本書等。
總之,過勞並非單純的身體問題,心理影響也是很大的因素,即使再普通的工作,也會因為心理而使一個人感到能量的匱乏;因此,遠離這種現代憂鬱症最好的辦法,就是先劃清工作與休閒的界線,且不要陷入可能讓你上癮或產生更多焦慮的虛擬世界。

參考:http://www.bbc.com/future/story/20160721-the-reasons-why-exhaustion-and-burnout-are-so-common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