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

咖啡故事





        傳說阿拉比卡(Arabica)咖啡豆根源於東非的衣索匹亞高原,但是又為何有個阿拉伯的名字?原來咖啡的開展是始於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,當時他們稱咖啡為Gahwa,具葡萄酒(wine)的含意,因回教徒禁止酒精飲料,咖啡剛好可成為替代品;依據伊斯蘭神祕主義Sufi,咖啡可幫助信徒專注,使他們念經時達到酒醉般的高潮。到了十五世紀期間,咖啡文化漸流行於埃及開羅、敘利亞Aleppo、土耳其伊斯坦堡等地;不過,由於咖啡有類似酒精的效果,且咖啡屋漸成為文青喜歡聚會聊天、誦詩、玩棋,甚至批評時政的場所,使得當時執政者倍感威脅而曾施以禁令,在1623-40年間的伊斯蘭政府甚至還對使用者處以極刑;但最終在伊斯蘭學者努力下終獲解禁,嗣後隨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軍隊西征,以及經由海運,咖啡登上了歐洲大陸,當時歐洲還稱咖啡為穆斯林飲料,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方式很特別,由於咖啡味苦,會搭配小豆蔻(cardamon)或其他香料一起飲用。
         Arabica咖啡豆果實小,目前全球產量及消費占比最高(70%),衍生出的品種至少2000個。其口感柔順,味道豐富。另外屬於中型果實的坎尼弗拉(Canephora)咖啡豆,市佔率為25%,最主要的品種為羅布斯塔(Robusta),其苦澀多雜味,故大部分作為即溶咖啡原料。 
         英國廣播公司(BBC)最近有一篇報導,有關Arabica原生種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,未來可能面臨滅種的危機。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預測至2080年,Arabica原生種將削減85%,甚至達99.7%。因此,該團隊正與衣索匹亞政府合作設法移植保留更多的原生種,另世界咖啡研究機構亦設法建立Arabica咖啡的基因庫。原生咖啡產區(如上圖),主要沿著裂谷(Rift Valley)兩側及南蘇丹的Boma高原一帶,目前全球Arabica的主要產區,包括中南美洲、亞洲(印尼、越南)等,均是早期殖民時代所移植;原生咖啡樹種基因富有多樣性,有助於培栽與延續更多的品種;研究顯示,過去殖民地大規模所植的品種,基因不夠多樣性,只具原生種的10%,這也是植物專家擔心未來Arabica咖啡恐將滅種的原因。 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咖啡適合生長於熱帶的高地低溫環境,氣候變遷的結果使得咖啡樹種更易遭受蟲害;十八世紀後期斯里蘭卡咖啡園曾爆發滅絕的危機,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即擬改種賴比瑞卡(Liberica)咖啡品種,以取代Arabica;Liberica豆果實大,產量多,可是口感同樣不佳,據說萃取出來的味道像蔬菜湯。目前其主要產區在西非賴比瑞亞一帶,全球的產量占比僅5%。
        咖啡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中,大家通常最關切的是咖啡因,Arabica的咖啡因明顯較Robusta低,但有一項化學成分Arabica遠高於Robusta,是會促進膽固醇合成的咖啡白醇,太多會造成肝臟的負擔。

阿拉比卡Arabica
坎尼弗拉Canephora
生豆的形狀
略長,橢圓球狀
略短胖,半圓球狀
生豆的中央線
彎曲的S
直線型
豆味特色
果酸味
苦雜味
常見品種
至少2000個,常見有TypicaGeisha BourbonCaturraCatimorMaragogype
主要為Robusta

化學成分
Arabica
Robusta
咖啡因
0.9-1.2
1.8-2.5
蔗糖
7.0-9.0
4.5-7.0
綠原酸(澀味來源)
4.5-6.0
7.0-8.0
葫蘆巴鹼(苦味來源)
1.0-1.8
0.6-1.2
咖啡白醇
0.1-0.3
< 0.01

(謹參考  http://www.bbc.com/news/magazine-32736366 )


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

若即若離 - 翠峰湖


<若即若離 - 翠峰湖>
   深林蹊徑迤邐穿
   碧湖神隱翠峰嵐
   興來展顏遐迎笑
   雲起無蹤霎那間
   
        太平山的美,一年四季都不同。遊客中心長期展示山中四季變化下動植物的不同面貌,而牆上李潼的兩首新詩特別吸引我,於是拍錄了其中的一首 - "氣味",對經常雲霧裊裊、生機盎然的太平山景象,給予簡單卻生動的詮釋。
        翠峰湖海拔1840公尺,距離太平山莊十六公里,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,形狀由兩個不等的圓弧形湖面所組成,銜接彼此的湖面較窄,遠看有點像葫蘆或是眼鏡,滿水期是每年的九月至11月,所以現在四周露出大片的水草和黃土。
        我們在太平山莊附設的雲海咖啡廳稍作休息補充能量後開車前往。翠峰湖環山步道全長3.85公里,有東西兩個入口,從太平山莊前往先抵達的是西面入口。步道起伏落差都在50公尺以內,亦是沿著舊時運材軌道遺跡所建。沿途計有四處觀湖平台,離東入口約300公尺處的木棧觀景台可眺覽最廣闊的湖景;由於山區雲起霧漫常在霎那間,才剛看到湖景,一下子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雲霧裡。
        途中有許多山泉所形成的小溪流,於是林務單位共造了10座(均以數字編號)小橋;山區因為溼氣重,處處可見鋪滿山壁的蘚苔蕨類,此特殊的生態環境被列為"奧陶紀苔原區";另"白木林區"亦令人印象深刻,一整片森林間參差著無數枯死的白色檜木,枝杈擎天,形成十分詭異的氛圍。
        走完翠峰湖步道後,我們繼續造訪台灣稀有珍貴的山毛櫸步道。步道位於翠峰山莊旁,入口處懸掛著四季山毛櫸美景的巨幅圖板。山毛櫸是自冰河時期孑遺的樹種,據說最美的季節是秋陽灑滿樹梢呈現一片金黃的景象!不過,可能是樹幹崢嶸且總有棕色毛鬚的寄生植物纏繞其上,而樹幹又脫皮不勻留下塊塊斑駁,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恐怖片中的布景。步道全長也是3.85公里,前2.5公里路面寬廣平緩,非常輕鬆,可是約自2.7公里後,步道開始變窄且一路陡坡,我們經過了櫻花區和檜木區後,天色漸暗並開始下著小雨,我的腳力也已不支,所以未能走完步道,二天的宜蘭太平山之旅在此劃下句點,期待秋天時能安排再來尋勝。
        




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

見晴懷古步道



<見晴懷古印象>
見晴懷古步履盈
材車舊軌伴客行
繁蕨杉林參差間
高雲遠峰似畫屏

        幾個月前無意間看到東森財經電視台輕旅行節目介紹太平山美景,其中最嚮往的是,網路流傳全球最美的28條步道之一 - 見晴懷古步道,所以,這次太平山之旅當然不能錯過。
        一早,在大同鄉"山禾居"民宿用過早餐後向太平山出發。進入太平山前必須經過曾是太平山運材的平地鐵路起點 - 土場車站,現今車站業經修復變身為史蹟陳列館,一旁的公廁維護得非常整潔,我在車站外面剛好捕捉到晨陽從車站後方灑射下來的光線,頗有詩意。
        通過入山關口時需繳每人200元的費用,原先感覺有點貴,但是一進入太平山後,所見到的山林、公路、步道等都維護得很好,疑慮立即消散。
        見晴步道全長不到一公里,我們到了步道前廣場時,已停放了好幾部車,可以想見若是假日期間,整條步道恐怕人滿為患。步道出名的原因,主要是沿線還留著日治時代運材鐵軌的遺跡,以及可從步道遠眺雲海繚繞雪山、大霸尖山等山陵的壯闊景色。此外,坡道平緩、杉林蓊鬱、繁蕨盎然,踏著輕盈的步伐,不一會兒就到了終點。
       

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

九寮溪風采




<九寮溪風采>
初夏綠道花綴零
九寮溪谷澈波吟
幽徑斜光伴鳥唱
戈霸直瀑滌塵靈

        宜蘭大同鄉是進入北橫與太平山的門戶,前鄰蘭陽溪,後仰玉蘭茶丘,境內的松蘿與九寮溪步道均相當平易近人。九寮溪步道曾是泰雅族的狩獵秘境,這回我和Ryan決定去九寮溪探秘。
        步道沿著九寮溪(泰雅族稱作戈霸溪)所闢,自九寮溪生態園區至步道終點戈霸瀑布全程約3公里,九寮是因日治時代曾在此設置第九座製造樟腦工寮而名之,另因其源自雪山山脈,從北破東注入蘭陽溪時水勢猛勁,故又被稱為破礑溪
        步道入口的溪床寬廣,成為野炊戲水的好場所;沿溪水蜿蜒而上,步道穿梭其中,潺潺水流與不時的鳥吟聲,令人心曠神怡。途中經過數座小橋,每座橋的設計具有不同的泰雅族圖騰意涵,頗富趣味。
        我們途中選了一處隱密的溪谷小憩,水流豐沛、清澈沁涼,樹蔭下喝著自煮的咖啡,坐看溪水滾石的光影和聽著淌淌樂聲,入夏以來的暑氣頓時全消。步道終點前最後一座拱橋上,已可聽到瀑布落石的巨大聲響,下橋轉個彎即見一條約三層樓高五米寬的白瀑從崖巔奔騰而下,觀瀑平台瀰漫著綿綿水霧,置身其中,感覺通體舒暢,也難怪有幾個全身白裳的宗教人士,特於瀑下打坐,似擬藉此吸收靈水精氣。據說此瀑戈霸之名,是起源於泰雅族追獵水鹿時,在寧靜的山谷裡聽到瀑布擊打岩石的聲響而名之。

         8月30日,讀到葉嘉瑩解析唐代韋應物的著名七言絕句<滁州西澗>,尤其是首聯與頷聯,讓我想起5月初在九寮溪床漫步所感。
"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。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"


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

Espresso濃縮咖啡


        第一次聽到Espresso的名詞,是二十幾年前一次出差到歐洲,當時雖已年近30,喝咖啡的經驗不多,且多是美式咖啡;同行的資深同事幫忙點了一杯Espresso,只記得是點了Sigle,小小的杯子裡面,咖啡只有一點點,旁邊放了二塊紅方糖,我全加下去,至今還記得入口的感覺,眼睛和鼻子大概已捏在一塊,並超想尖叫:怎麼這麼苦啊!
        歐洲人喜歡在上班前點一杯Espresso,因為可以立即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。義式咖啡課堂整理有關Espresso的小字典:


Single
粉量7-10公克,萃取30-45cc
Lungo
萃取較正常略多的水量
Double
粉量14-18公克,萃取50-75cc
Ristretto
粉量14-21公克,萃取30-45cc (double很像,但一般只喝前段萃取的咖啡,後段捨棄)
Americano
萃取Espresso加入大量熱開水,俗稱義大利美式咖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Espresso是高壓萃取而成,一台專業的咖啡機和磨豆機就顯得特別重要;由於是經過高壓萃取,水粉萃取比例比一般咖啡的比例來得小(一般是1:15),所以咖啡豆(義式咖啡多使用混和豆)的每單一特色/味道均會完全溶出或放大(這也是為何第一次喝時會覺得特別苦及酸的原因)。專業咖啡師會按照使用的咖啡機、環境、咖啡豆風味萃取具個人特色的Espresso。一杯Espresso萃取時間約25~30秒,萃取出上層看起來像浮油的成份,稱為乳脂(crema),是經過高壓萃取使二氧化碳轉化的結果,越厚表示越好喝,所以在該層消失前(約1分鐘)喝掉是最佳的賞味時間,否則等到泡沫消失後再喝就是一杯充滿雜味的咖啡。
         一杯好喝的Espresso與咖啡豆磨得粗細和水溫亦有很大的關係,可觀察咖啡機出水的速度,正常流速如小老鼠尾巴粗細,倘流得太慢(如滴狀),表示粉磨得太細,或溫度過高;反之,若磨得太粗或溫度過低,會使得萃取出的咖啡沒有Crema或者消失得更快。
        時下許多創意咖啡或加奶(如Latte、Cappuccino)的咖啡,都是以Espresso當基底,瑪格麗特咖啡是加奶泡(與咖啡的份量一樣),康寶藍、維也納、皇家等一些創意花式咖啡則是加鮮奶油。

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

人生的探討-2



            <老子-上篇第四章>:"道,沖而用之或不盈。淵兮似萬物之宗。.....吾不知其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",依照老子思想,天地、上帝、甚至整個宇宙均是由道所生。莊子又進一步闡述"道是無所不在",他用的比喻,讓前來請教的東郭子也瞠目結舌,他說:道在螻蟻、在稊稗(雜草)、在瓦壁(瓦塊)、在屎溺(屎尿)。這段話說明了"道無所不在"及"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"的概念。
        <莊子-知北游>提到有關生與死的關係;"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....!人之生,氣之聚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 .... ",這段話意指,生死就如同大自然的歷程一樣,均是氣的變化,人的出生是氣的聚合,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讀到這裡,似令人更加迷惑了!如果人的產生只是因為氣聚氣散,那整個人生不是顯得很虛無嗎?當然不是,莊子的"氣化說"是完全體悟老子一貫思想的"道"。從整體的道來看,生死均在道中,細微如氣的程度似從未發生一樣,宇宙仍生生不息,萬物死而不滅,生命循環且穩定地持續下去。
        話雖如此,但又有幾人在面臨死亡大關時,可以坦然以對呢?西方人對死亡的描繪,其中以"宴會結束"及"戲劇散場"最為浪漫,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看開,一方面因為死亡多半經歷病痛或傷害等痛苦的過程,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割捨世間的親情和所珍惜的關係。根據老子與莊子的思想,死後是否有靈的存在並非重點,而是應該把握活著的時候
        <莊子-盜跖篇>有一段盜跖對孔子說的話,特別精彩:"人上壽百歲,中壽八十,下壽六十,除病瘦死喪憂患,其中開口而笑者,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。天與地無窮,人死者有時,操有時之具,而託於無窮之間,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。不能說(同悅)其志意,養其壽命者,皆非通道者也。"
        人與萬物的差別,在於可以領悟活著的意義。依照盜跖的說法,一個真正悟道的人,必然是懂得"悅其意志,養其壽命",也就是懂得讓自己的心思與情緒愉悅,並好好保養自己壽命的人。莊子的用意是,希望人應該先善待自己,先考慮自身的安危與苦樂,不要計較外在的利害得失,如此才可以"安其天年",且若人人有此覺悟,天下自然可減少許多紛爭。
        (謹參考  傅佩榮談老子、原來莊子這樣說)
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 

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

面具與真性情


  <面具>
趨炎附勢世風焰,人前矯作真情掩。
巧扮強顏終自忘,明鏡妝褪愴獨舔。
  
  人在世上,有時因為面對不同的人或情境而需戴上不同的面具,但是一旦戴久了,是否會忘記真實的自我呢?世風之下,趨炎附勢者眾,多數人可能會選擇戴上逢迎世故的面具,表裡不一,甚至失去尊嚴;可是,當夜深獨處時,相信卸下濃妝後,鏡中所見大概只剩被虛伪和壓力所扭曲的容顏吧!

  <真性情>
名利與我何干係,外不入心自得樂。
人生適意何需覓,率真質樸逍遙過。

  <莊子-田子方>講了二個有關活出真性情的故事。

  • 宋元君找畫師作畫,來的所有畫師在行禮作揖後都拘謹地側立一旁調理筆墨,只有一個畫師姍姍來遲,並於行禮後即直接到畫室,袒露上身盤腿而坐;宋元君見後竟說:"行了,這才是真正的畫師啊!"。此故事似說明,"宋元君考慮的不是技巧或經驗,而是真性情。"
  • 孫叔敖擔任楚國宰相(令尹)三上三下,仍怡然自得。他認為令尹的職位來時不可推辭,去時不可阻止;其得與失都由不得自己,所以就無需憂愁;更何況,可貴之處若是令尹職位,則與我何干?如果可貴之處在我,自然與令尹無關了。
(謹參考 傅佩榮<原來莊子這樣說>)
  



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

耶加雪菲咖啡


 http://edition.cnn.com/videos/intl_tv-shows/2015/04/27/spc-inside-africa-ethiopia-taste-b.cnn
          以上網址是CNN Inside Africa 有關衣索匹亞(Ethiopia)的咖啡專題報導,特別吸引我的原因,當然是因為已上了一陣子咖啡課,課堂裡品嘗過的數十種咖啡中,最令大家驚豔的一款咖啡就是來自衣索匹亞的耶加雪菲(Yigacheffes);咖啡雅痞喜歡它的原因,應該是這款咖啡特有的果酸味。
        Yigacheffes是產自衣索匹亞南部海拔1900公尺的品種,生豆主要以水洗處理(其他的處理法尚有:日曬、蜜處理等),擁有的風味包括:明顯的花香、檸檬、柑橘的香氣,並有葡萄酒般的回韻效果。
         據說,咖啡的發現就是源於衣索匹亞,相傳12世紀前,在衣國高原上的某個午後,一位名叫Kaldi的牧羊人發現他的羊吃了紅莓樣的小果子後變得特別興奮,於是好奇地採下果子拿去修道院,經過修士們加熱後,頓時滿室飄散著有如天堂般的香氣(a heavenly aroma),咖啡的飲料從此誕生,這個神奇故事,開啟了衣索匹亞一千多年來成為非洲咖啡搖籃的濫觴,現今,衣國已是非洲最大、世界第五大的咖啡生產國,咖啡豆亦是該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,其出口的前五大國家為德國、沙烏地阿拉伯、比利時、美國及法國。
        該國的咖啡消費亦十分風行,傳承60年的老品牌TO.MO.CA已發展到第三代,目前已正式進軍國際,今年5月首先入駐日本的東京。在衣國一般的家庭裡,喝咖啡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虔崇儀式,從用鐵盤烘炒咖啡生豆,再用缽杵研磨成粉,然後用傳統的窄管寬腹陶壺沖泡,最後再倒入中國式的瓷茶杯,由高下注咖啡的動作,很像老式的中國餐廳裡五花茶的倒水方式,大概是為了將咖啡渣盡量留在壺底吧!? 依照衣國習俗,咖啡必須倒滿整杯,以對客人表達生活圓滿的祝福(a wish for fullness of life)。
        更細微來分,衣國的咖啡種類即近5000種,主要在南、東和西部三個產區,與耶加雪菲同一個產區並亦十分有名的水洗西達摩(Sidamo),口感上多了巧克力、焦糖、烤過的堅果味等。這個產區的咖啡豆適合中焙(medium roast),原因是可以保留較完整的果酸味。其他較著名的咖啡還包括:Harrars(東部日曬)、Ghimbi(西部水洗)、 Djimmah(水洗)、Limu(西南水洗)>>>>>
「ethiopian coffee」的圖片搜尋結果「ethiopian coffee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 

孝順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西方無"孝順"的專有名詞 (比較接近的英文複字是filial piety,直譯為子女的虔誠),這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有很大的關係。依據舊約聖經,上帝是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亞當,再以亞當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,原想讓他們單純地生活在伊甸園,沒想到夏娃受了 "蛇"的誘惑偷嚐禁果,從此,他們開啟了智慧,也同時產生無盡的煩惱,包括開始後代的繁衍>>>。因此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孩子是由父母帶到這個世界的,撫養他們成長是父母的責任;在西方的社會裡,孩子成人後,多選擇出走自立,做父母的也是站在鼓勵的角度;孩子對父母並無"反芻"的義務,但若能像朋友一樣維繫良好的互動關係,就是最大的滿足。
        中華傳統中"孝順"是最重要的人倫道德。論語陽貨篇有一段孔子與宰我就"三年之喪"禮範的論辯,姑且不論所謂三年的合宜性,由於"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(小孩至少在三歲以前,從生理到心理,完全離不開父母的照顧)",故長大後內心自然會親愛與思念父母。換言之,子女孝順父母是出自生理的感受和心理的反應。
        莊子在<天運篇>中談到孝的六個層次,分別是"敬孝"、"愛孝"、"忘親"、"使親忘我"、"兼忘天下"、以及"使天下兼忘我"。"敬孝"係指孝順不只是奉養而已,而需有敬意。"愛孝"指孝順時要用愛心,子曰:"色難",可見一般人對待父母最難保持和悅的臉色。所謂"忘親",指子女行孝時不應執著於行為本身,而是像對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樣。"使親忘我"則是,使父母也忘了自己的角色,將子女視為朋友。"兼忘天下"是說行孝時可以超越世俗的評價,也就是忘了天下人。最後是"使天下兼忘我"的境界,"使天下人無法察覺,甚至在看到我與父母相處時,完全忘了<孝順>這個評價字眼"。
        俗語說: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。較正確的理解是,天下沒有不關懷自己子女的父母,因為父母也是平凡人,可能會犯錯,甚至有的在道德上還有瑕疵,但是"虎毒不食子",基本上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是天生的,無庸置疑。
        在現今少子化時代,"孝子"、"孝女"已成為反義詞了。許多為人父母者聚在一起,可能會比較子女學業或事業的成就,孝順一詞似很遙遠,孩子若能"貼心",就是最大的幸福了。工業化時代這個趨勢是無可避免的,前述西方的"朋友觀"或是莊子的"忘"哲學,均提供很好的借鏡。我老公也常說:中國人常抱怨子女為何不能常回家探望,若能學習西方的父母,調整心態,把子女每一次回來探望視為一次收穫,這樣心理不是舒服多了嗎?
        (謹參考  傅佩榮<人能弘道>、<原來莊子這樣說>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