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何謂察察之明?


        資治通鑒對戰國七雄中首先稱霸的魏文侯,有很高的評價。除了賢明、有擔當、重誠信等特質之外,魏文侯還善於識人與用人,而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關鍵。
        魏文侯在位期間,禮賢下士,使得四方許多能人志士樂於投效魏國,奉獻心力。因此,魏文侯不但內有賢相李悝輔佐,外有吳起穩鎮國疆,更特別的是,他還尊奉卜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等仁德之士為師,在諸侯間塑造了一種政治清明的形象。
        不過,領導人最忌諱的是犯了"察察之明"的毛病,魏文侯也不例外。有一次,魏文侯與田子方宴飲,樂官在旁演奏助興,當演奏到某一段時,魏文侯覺得音律不和諧,就突然說:"左邊的編鐘高了一節",田子方聽後大笑說:"臣聞之,君明樂官,不明樂音,今君審於音,臣恐其聾於官也"。這句話是藉以勸戒魏文侯,國君應該關心的是樂官本身稱不稱職(專業合格與否)的問題,而不是靠自己的耳朵去辨聽奏樂過程中哪個音節出了問題。
        古往今來,領導者可能擁有某方面的專長,但國家或機構的順利發展,還是要靠組織整體有效的運作。因此,領導者若將精力過度消耗在具體細微的工作上,當然會影響到他統籌全局的能力。而"察察之明"就是形容那些只注重具體細節,而非整體大局的領導者。
        觀諸現代,主管若事必躬親或任意插手,將造成很糟糕的管理問題;好的主管應該將重點放在識人和用人的方法和技巧上,也就是找到適當的人,就該放手讓其發揮並承擔責任;既然"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",做主管的就不應該輕易地去干預,即使他本身在這個領域具有專長,也不該自以為是地去深入指導,因為一旦養成輕易插手的習慣,未來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務,很可能就會習慣性地去插手或做不當的干預,如此反而會影響或拖累整體工作的進展與成效。

參考:百家講壇 - 姜鵬講資治通鑒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