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

文明與心靈安適



        莊子在<天地篇>講了一個故事,子貢南遊楚國返程途經漢水南岸,看見一位老人正抱著盛滿井水的甕澆菜,非常辛苦,於是好心建議使用一個打水的機械裝置;這老人卻回說,他聽老師教導:"有機械者必有機事,有機事者必有機心,機心存於胸中,則純白不備(無法保持純淨狀態),純白不備,則神生不定;神生不定者,道之所不載也(就無法體驗大道了)。"
        這個故事乍聽之下,似是提倡一種"反文明"或"反進步"之道,尤其現今是手機掛帥、4G網聯的時代,這難道不是"食古不化"嗎? 其實不然,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,在強調"保持內心完整與單純"生活的重要性。
       今年開春以來乾旱嚴重,水情吃緊,新北市已實施第三階段的"供五停二"措施,許多民眾隨即感受到生活上的不便而有所抱怨;一位朋友前陣子拋出一個問題,如果現在因為缺電,政策必須限制我們的電器使用,每戶僅能選擇使用二樣電器,你會如何選擇呢? 
        我們有幸生在科技進步的時代,但也因為如此,我們是不是漸漸地或甚至已五穀不分、四肢不勤了呢? 我們的注意力是不是愈來愈在乎外在的及表面的東西,而忽略了我們的內心或遺忘了自己? 科技帶來方便,但不可避免的,也帶來我們感官上的速食消化,人際關係的真誠是不是亦少了許多呢? 
        我想莊子這則故事的本意,在於強調生活的質地,不應受制於利器的存在,而應隨時觀照我們的內心(心靈的安適);人世間一切本來就充滿變化,人無論想再怎麼改變,終還是在整體的道之中。
(謹參考  傅佩榮的<原來莊子這樣說>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