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葉嘉瑩說《陶淵明飲酒詩》- 2


第三首
道喪向千載,人人惜其情。
有酒不肯飲,但顧世間名。
所以貴我身,豈不在一生。
一生復能幾,倏如流電驚。
鼎鼎百年內,持此欲何成。
    《論語》中常常用〝道〞這個字,這個〝道〞字義 很廣,道家、儒家、佛家、基督教、道教等不同的學派、宗教所指〝道〞的涵義雖非一樣,但它們之間也有相通的地方,就是它們都不否定宇宙之間有一個最重要、最寶貴的東西,得到之後能夠使人們有自己的操守,能夠使人不動搖、不憂愁、不恐懼,這就是陶淵明本首詩說的〝道喪向千載〞,是西方、東方、印度及中國有思想的宗教家、哲學家思索、探求人類最高智慧的境界,可是後來的人迷失了,他們把一個最重要、最寶貴的東西丟掉了,大概有一千多年之久了(從孔子遇見榮啟期至陶淵明的時代差不多九百多年了),大家不懂得求道了,而是追求〝情〞,即情欲的享受,包括名利、祿位、富貴和榮華。
    第二聯陶淵明說〝惜其情〞的人,〝有酒不肯飲〞,只顧念世間的名利。陶淵明藉酒找到一種屬於他自己心靈之中的東西,可體會到解脫後的自由歡快,但是有些人仍困擾世間的成敗、得失、功過,不能使自己的意志自由,找到自我解脫的機會。
    他接著說〝所以貴我身,豈不在一生〞,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是血肉軀體,因為它我們才會在這世界上產生了關係、影響與問題,所以它是可貴的,但這生命屬於你能有多久呢?身體可貴之處就在於有幾十年的生命,但人生很快就過去的,就像天空的一道閃電,轉瞬即逝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譬如眾鏡影中,復現眾影」,假如我們旁邊都是鏡子,這些鏡子會互相映照。所以,不要以為一個人的一句話,一個念頭沒有甚麼,它已在彼此影響中,說不定已構成一種連鎖的反應了。所以,人生有非常值得重視的地方,不要疏忽地認為可以醉生夢死。
    〝鼎鼎〞歷來許多註解,有放鬆懈怠、擾攘紛亂、快速等多意,總而言之,陶淵明這首詩看到人生可貴的一面,也有可賤的一面,怎麼樣才能在這一生中掌握好、完成自己呢?不是完成了外邊的甚麼東西,比如成了百萬富翁,他說的是完成了身內的甚麼。

第四首
栖栖失群鳥,日暮猶獨飛。
徘徊無定止,夜夜聲轉悲。
厲響思清遠,去來何依依。
因值孤生松,歛翮遙來歸。
勁風無榮木,此陰獨不衰。
托身已得所,千載不相違。
    陶詩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樹、菊花和鳥。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,它們能夠抵抗寒冷的風霜,保持自己的品格。但陶詩在用鳥的形象時往往有不同的涵義;第五首飲酒詩的〝飛鳥相與還〞,那是一隻找到歸宿的鳥;這首詩是〝栖栖失群鳥〞,〝栖栖〞用得非常妙,容易聯想到《論語》裡的一句話:「丘何為是栖栖者與?」,這是一個不肯出來做官的隱士微生畝問孔子的話。儒家的理想是〝學而優則仕〞,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,明理之後就有了很好的品德修養,然後就可以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微生畝是個隱士,不贊成孔子周遊列國,所以問他:〝你為什麼老是栖栖惶惶這麼不安定呢?〞;接下來,陶淵明說〝日暮〞,比喻一個人在暮年時應該已經找到自己人生個歸宿,但是他現在還沒有找到,就像那栖栖失群的鳥,在日暮的時候還獨自飛來飛去,找不到一個可以落下來的地方。
    這隻鳥來去不定,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,所以〝夜夜聲轉悲〞,只要聽到它強烈高亢的叫聲,就知道它內心想的是甚麼,因為它看到下邊到處都是骯髒和汙穢,不肯飛下來,為了找一個清潔高遠的地方落下來,它飛了很久很久,來來去去。可是當它發現一株孤獨的、秀美的、堅強的松樹,知道是它要找的地方,於是把它的翅膀收一收,就從高空中一直向著目標落下來。
    在強勁的寒風下每一棵樹的葉子都黃落了,只有這棵孤生松還保持著青翠茂盛。《莊子˙秋水》說,有一種鳥名叫鵷,如果不是竹子的果實它又不吃,如果不是最甜的泉水它就不喝,如果不是梧桐的樹枝它就不栖落。而有一隻鴟梟找到一只腐爛的死老鼠在那裏吃,正好鵷從上面飛過,它就抬起頭發出鳴鳴的聲音,以為鵷會來搶奪它的死好鼠。陶淵明這隻鳥就像鵷一樣,是不會隨便在骯髒的地方落下來的,只有看到這棵孤生的松樹,它才算真正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    最後,〝托身已得所,千載不相違〞,既然找到了這樣一個適合我的所在,就決心在這裡住下來,無論再有甚麼事情發生我也不會遷移了。天下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欺欺人,只有一種工作是既不可以欺人,也不可以自欺的,那就是種田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你欺騙了它,它不給你生長糧食,這就是陶淵明最後選擇了這種不欺人也不自欺的躬耕生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