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

葉嘉瑩說《陶淵明飲酒詩》- 4


第九首
清晨聞叩門,倒裳往自開。
問子為誰歟?田父有好懷。
壺漿遠見侯,疑我與時乖。
襤縷茅檐下,未足為高栖。
一世皆尚同,願君汨其泥。
深感父老言,稟氣寡所諧。
纡轡誠可學,違己詎非迷!
且共歡此飲,吾駕不可回。
    葉嘉瑩說,這首是理解全組詩的一把鑰匙。《詩經˙齊風˙東方未明》有〝東方未明,顛倒衣裳〞句,意思是,東邊天還沒亮這個人就起來了,因未點燈,所以衣服穿顛倒了。古人讀書從小背《詩經》,所以一看到〝倒裳〞,就會聯想到下面接的〝顛之倒之,自公召之〞,隱示清晨叩門者,即下句的〝田父〞,並非真正的農夫,而是政府的使者。
   這個使者從很遠的地方帶著酒來拜訪陶淵明,因為對他跟時代不合有所質疑,因為陶淵明躬耕生活不足以自給,經常饑寒交迫,使者就說:你以為獨自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就清高了嗎?你應該跟著社會的風氣走,大家都在泥水裡,你也跳下去弄一身泥就好了嘛,那樣人家就不會說你特別也不會覺得你奇怪了。
    宋朝蘇東坡說陶淵明是〝欲仕則仕,不以求之為嫌;欲隱則隱,不以去之為高〞。中國傳統有一種思想,就是說,你一定要懷著隱居的理想然後出來做官,才不會成為一個貪官,比如李商隱有一首詩說:〝永億江湖歸白髮,欲回天地入扁舟〞《安定城樓》,他說,我永遠想著等我的頭髮白了之後就去隱居,但是現在不行,現在這個社會如此敗壞,我要運用我的才能把這敗壞的社會挽救回來,到那時候我才可以放心地乘一隻小船到江湖中隱居。
    田父雖然說了許多陶淵明不喜歡的話,但因為陶淵明的歸隱是〝不以去之為高〞;他並未把使者趕出去,而是深深地感激,表示不出去做官並非為了追求高名,而是天生秉性,不適合出去做官。若你一定要我把馬的缰轡拐轉過去,和你們走同一條路,這樣豈不違背了我的本性,讓我感到痛苦與迷失嘛?不過既然你帶了酒老遠而來,那麼就〝且共歡此飲〞吧,然後我還是走我自己的路。
    這首詩用了中國文學作品的「設問」方法,假設田父提出問題,而由陶淵明來回答。在《楚辭》的《漁父》裡,屈原和漁父的回答就是「設問」的典型例子。《楚辭˙漁父》裡漁父對屈原說:〝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?〞,意思是既然世上的人都是齷齪的,你何不也跳下水去,跟他們一起在泥水裡翻攪?大家都喝醉了,你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醉,卻要獨自保持清醒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